标签:华为厂商动态,华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无疑成为了推动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关健,而更关键的则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沃土。
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正是华为公司为推动ICT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为社会培养ICT人才的沃土,其是满足ICT产业生态链对人才的长期需求而设立的校企合作学院,以为当地培养人才为直接目标。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与教育机构合作,提供三级认证(助理工程师、资深工程师和专家)和多种课程,包括路由和交换、传输、WLAN、安全、存储和云计算等课程。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交付与服务)李同广表示:“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也由原来的封闭系统走到了开放互联,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广泛,人才必将成为新ICT时代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基于这样的洞察,华为提出了把客户、合作伙伴、教育机构、行业组织聚合在一起,组成了人才生态联盟。华为非常愿意把多年在ICT行业中的积累贡献出来,成为人才生态的指南针,为大家带来价值和共赢。”
培养人才的方式有很多,华为ICT技能大赛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2016-2017大学生ICT技能大赛决赛在华为深圳总部拉开帷幕,据华为企业BG全球培训与认证部部长冯宝帅介绍,本次大赛分为中国和海外两大赛区,由初赛和决赛组成,其中中国赛区初赛为期8天,共吸引了近10000名大学生参与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共计78名选手晋级决赛;而海外赛区初赛有2500名大学生参与其中,西欧、澳大利亚、俄罗斯、巴基斯坦、南非等地区和国家的六个参赛队入围最终决赛,可以说本次大赛是一次真正的全球ICT技术盛宴。
最终,广东代表队和南非代表队获得华为ICT技能大赛一等奖,与此同时,还有来自全球20多名参赛大学生分别在各项奖项中荣获殊荣。
笔者认为,技能竞赛这种形式对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是非常可取的,不仅通过平台对学生ICT技术实际动手能力、知识理论实践进行了验证,还能通过比赛提高同学们对ICT技术的兴趣;此外,通过竞赛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在全球的成功案例也得到分享和发酵,同时学院课程设置、方向进一步得到了优化;而对于学生来说,在大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升自信心,就业机会也就有了更丰富的选择。
目前ICT人才培养和输送,院校仍是培养ICT产业新鲜血液的主要阵地,是ICT人才发育和输送的源泉,也是ICT人才成长的基地。数字化转型的今天,高校一方面要培育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创新型ICT人才。高校需借助本地的优势资源,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为ICT人才生态打造高素质人才,解决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储备后续乏力的问题。
▲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林金朝
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金朝表示:在数字化转型当中,ICT人才并不是单打独斗,应该由点及面,最终形成一个人才的链条,所以华为提出的“ICT人才生态链”的理念和内涵是非常准确的。而具体到与华为合作方面,林金朝还谈到,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非常典型的ICT特色专业院校,我们在满足企业和行业客户需求的前提下选拔人才,与华为强强联合,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推进产教和科教的融合。
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对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是开放的,在与院校的合作中,华为将投入人才标准、教学资源、运营管理和协作同盟等资源,协助院校将行业的应用实践有效地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帮助院校培养优秀的ICT人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马晓明表示:2006年和华为在教育方面就有合作,2011年加入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我们和华为从专业建设到课程体系建设再到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认证以及就业等开展了全方面的合作,致力于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
关于认证课程方面,华为企业BG全球培训与认证部部长冯宝帅表示:华为认证课程包含ICT全领域共计12个技术方向,比较热门的课程包括路由与交换、云计算、存储、大数据等。2017年华为发布面向院校教学的教材和实验课程,从理论到实战为院校提供系统化、定制化的综合教学解决方案,以匹配院校师生在教材上的诉求。
截止2016年年底,华为认证累计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HCIE(华为认证互联网专家)专家超过3000人。在中国,华为ICT学院超过150家,每年培养在校学生超过8000人,并分别与上海交大、云南大学等高等学府建立人才创新合作中心;在海外,华为ICT学院也近150家,合作高校包括雷丁大学、伍伦贡大学等全球知名学府。
写在最后,笔者认为未来校企结合必将成为热潮。当前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必将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同时,校企结合还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产学结合的双赢。我相信,未来,华为还将持续加大在教育合作领域的研究投入,把更多先进技术及人才培养理念引入到院校中,为新ICT时代培养更多人才。
|